一、父母的陪读真的能培养出学霸吗?答案肯定是不一定的,详细情况具体分析。
1. 如果孩子在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,而父母又刚好有能力可以指点,家庭也有这个条件去支撑,当然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陪读。
2. 陪读有利有弊,要用正确的方式陪读。
老公一位朋友的儿子亮亮上小学之后,他妈妈就开始了“陪读”计划。每天下午放学回来,当儿子做作业时,她都会在旁边辅导监督。
因为她知道孩子的学习基础不好,随着学习难度加大,如果妈妈不在旁边辅导指点,可能会出现很多错误。上课后又要重新写一遍,再加上第二天授课的新内容,孩子吃不消,“旧伤加新伤”等于把孩子卷进了恶性循环,容易打击学习的积极性。所以这位明智的妈妈利用晚上时间进行陪读。
亮亮妈妈的陪读确实短期内帮亮亮成绩提高了不少,可是好景不长,亮亮妈妈发现,她说什么孩子就写什么,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。
她才醒悟过来,自己的陪读方式出了问题。虽然妈妈在一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,仔细认真完成作业,但是孩子时间一长就会形成依赖,缺乏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。
后来亮亮妈妈就改变了陪读策略,当孩子遇到问题时,不会第一时间给孩子分析解读,而是让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先做,再针对性的讲解。而且会鼓励他勇敢试错,慢慢地亮亮开始具备自我反思意识了,也愿意主动去学去钻研,自己动手处理问题。
3. 陪读要考虑孩子的意愿,不能强迫。
电视剧《陪读妈妈》中,讲述的就是关于妈妈陪读后而后引发的一系列问题.梅婷饰演的李娜,本来是一家化妆品公司的大老板,因为远在加拿大留学的儿子出现打人退学各种问题,最后她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工作,甚至也不顾丈夫丁致远强烈的反对,只身选择前往加拿大全职陪读,可惜儿子并不愿意,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。
所以,陪读究竟能不能培养出学霸,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去分析,还要用对恰当的陪读方式。不正确的陪读只会适得其反。
二、不良的陪读会影响孩子的哪几个方面,看看有没有父母中枪
1. 生活自理能力缺失。
现在的孩子生活整体水平都比以前好,大部分也都是独生子或者两个孩子,家中的大小事基本都是父母包干,孩子如果从小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不好,那么“全日制式的陪读”只会让孩子陷入更糟糕的境地。
像天才少年魏永康17岁就被特招,加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参加硕博连读研究生,可三年后却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被学校辞退。这也足以说明,不正确的陪读方式是造成孩子自理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。
父母仅仅是关注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就是智力因素,却忽视对孩子其他能力的培养比如像自理能力,人际沟通能力,除了学习以外的事情都自己干了,最后不仅害了孩子,也害了自己。
2. 陪读的孩子普遍依赖性强,独立性差。
六年级的范范妈妈曾经就后悔说到,当初为了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,选择了全程陪读,没想到六年下来,孩子什么事都指望她。陪读竟然陪出了一个偷懒不爱思考的孩子。
家长需要注意从小要培养孩子敢于面对、勇于负责的精神,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学习永远是自己的事情,生活也要独立。不能对孩子一切包办,让孩子学会自己飞翔。
3. 陪读容易造成孩子缺少自由、信任,对不宽松的环境而产生窒息感,导致心理压力较大。
父母可能认为陪在旁边,孩子效率一定会提高。其实不一定,孩子会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父母身上,担心哪里做的不好让父母不高兴,反而容易分散注意力,也容易紧张,长时间得不到放松。
瑞瑞是个活泼的男孩子,他总是希望课余时间能够和小伙伴一起去踢足球,“可是爸爸一下班回来就拿着报纸在那里盯着我的一举一动,我感觉快要压抑死了,写作业半天憋不出一个字来,就跟做贼似的。我多么希望爸爸不要看我了,让我安心完成作业,快点出去玩。”
家长的陪读,除了无尽的期望和关爱,也包含着巨大的压力,使孩子因产生“高原性心理”而导致学习压力过大结果不如人意。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,陪读也不例外。所以我们家长要通过你自己家孩子性格特点和真实的情况进行。真正的“陪读”不单单是陪伴读书,而是养成好习惯。家长要明白"陪读"的本质,而不是只是做个样子陪着孩子读书这么简单,做好陪读的正确姿势,才能够让教育的结果事半功倍。
三、父母怎么陪读,才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
1. 在陪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,学习仍然是孩子自己的事情,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父母只能协助,一定不能越俎代庖。
2. 如果发现孩子在课堂上听讲很认真,效率比较高,学习的相当的好,课下知识点消化得比较好的时候,家长也可以适当放手,慢慢减少陪读的时间和次数,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,自我管理,增加他们的成就感。
3. 该让孩子自己动手的生活事情,父母不能代劳,理应让孩子多帮父母承担一些,适当的劳逸结合效率更高。